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7:17:17   浏览:98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 中央军委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中央军委



军队和地方机关、事业单位自1993年10月1日起已实行新的工资制度。为此,现将确定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军队干部工资待遇的办法通知如下:
一、分配到机关的军队转业干部,其职务工资按照本人原军队职务(技术等级)工资80%的数额就近套入机关对应职务的工资档次(达到或超过半个*档差的套入上一档次,低于半个档差的套入下一档次),但套入后的职务工资档次最多不超过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的4个档次,超过部? 植挥璞A簟7驳陀诨囟杂χ拔褡畹椭拔窆ぷ实荡蔚模兹胱畹椭拔窆ぷ实荡危淮锏交虺囟杂χ拔褡罡咧拔窆ぷ实荡蔚模兹胱罡咧拔窆ぷ实荡危叱霾糠植挥璞A簟F浼侗鸸ぷ矢荼救嗽诰又拔窈途洌ê诘胤焦ぷ鞯氖奔洌凑铡豆裨喊旃赜谟》⒒亍⑹乱
档ノ还ぷ手贫雀母锶鍪凳┌旆ǖ耐ㄖ罚ü旆ⅰ玻保梗梗场常福岛牛┑挠泄毓娑ㄈ范ǎ黄浠」ぷ屎凸ち涔ぷ拾凑铡豆裨汗赜诨睾褪乱档ノ还ぷ魅嗽惫ぷ手贫雀母镂侍獾耐ㄖ罚üⅰ玻保梗梗场常罚购牛┑挠泄毓娑ㄖ葱小? 二、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的固定部分按照分配到机关的同等条件军队转业干部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项之和)70%的数额,就近就高套入所在单位对应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或职员职务工资档次;其津贴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其工资按照本人原在军队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军衔(文职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四项之和80%的数额,就近就高套入所在企业相当职务的工资标准(不含奖金和各种补贴)。
四、军队转业干部的津贴、补贴、奖金及其他生活福利待遇,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转业尚未离队的干部,由于未参加1993年军队工资改革,在1993年10月1日以后转业时,其工资待遇仍按照1993年9月30日前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套改的规定执行。
六、确定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照本通知的规定认真落实。同时要注意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特别是先期转业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顾全大局,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1:军职以下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表

--------------------------------------------
| 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 职 务 工 资
|--------------|----------------------------
| |专业技| | | | | | | | |
|军事、|术军官| | | | | | | | |
|政治后|、专业| 非专业技术|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勤军官|技术文| 文职干部 | 档 | 档 | 档 | 档 | 档 | 档 | 档 |
| |职干部| | | | | | | | |
|---|---|------|---|---|---|---|---|---|---|
|正军职|四 级|按正军职待遇|382|404|428|452|476|500|526|
|---|---|------|---|---|---|---|---|---|---|
|副军职|五 级|按副军职待遇|338|360|382|404|428|452|476|
|---|---|------|---|---|---|---|---|---|---|
|正师职|六 级| 正 局 级|296|316|338|360|382|404|428|
|---|---|------|---|---|---|---|---|---|---|
|副师职|七 级| 副 局 级|256|276|296|316|338|360|382|
|---|---|------|---|---|---|---|---|---|---|
|正团职|八 级| 正 处 级|220|236|256|276|296|316|338|
|---|---|------|---|---|---|---|---|---|---|
|副团职|九 级| 副 处 级|192|204|220|236|256|276|296|
|---|---|------|---|---|---|---|---|---|---|
|正营职|十 级| 正 科 级|170|180|192|204|220|236|256|
|---|---|------|---|---|---|---|---|---|---|
|副营职|十一级| 副 科 级|152|160|170|180|192|204|220|
|---|---|------|---|---|---|---|---|---|---|
|正连职|十二级| 一级科员 |136|144|152|160|170|180|192|
|---|---|------|---|---|---|---|---|---|---|
|副连职|十三级| 二级科员 |124|130|136|144|152|160|170|
|---|---|------|---|---|---|---|---|---|---|
|排 职|十四级| 办 事 员|112|118|124|130|136|144|152|
|-------------------------------------------
| 说明: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执行工资标准,不涉及其他待遇。
--------------------------------------------

单位:元/月
----------------------------------
| |军衔(级别)工资 | | | | |
-----------| |---------| |基础| |军龄|
八 | 九 | 十 | | | | | |工资| |工资|
档 | 档 | 档 | |军衔|级别|基本 | | | | |
| | | | | |标准 | | | | |
-----------|-|--|--|---|-|--|-|--|
552|578| | |少将|2级|375| | | | |
---|---|---| |--|--|---| | | | |
500|526|552| |大校|3级|315| | | | |
---|---|---| |--|--|---| | | | |
452|476|500| |上校|4级|255| | | |每 |
---|---|---| |--|--|---| | | |服 |
404|428|452| |中校|5级|195| | | |现 |
---|---|---| |--|--|---| | | |役 |
360|382|404| |少校|6级|135| | | |一 |
---|---|---| |--|--|---| | | |年 |
316|338|360| |上尉|7级|105| |90| |按 |
---|---|---| |--|--|---| | | |一 |
276|296| | |中尉|8级| 80| | | |元 |
---|---|---| |--|--|---| | | |计 |
236|256| | |少尉|9级| 60| | | |发 |
---|---|---| |--|--|---| | | | |
204| | | | | | | | | | |
---|---|---| |--|--|---| | | | |
180| | | | | | | | | | |
---|---|---| |--|--|---| | | | |
160| | | | | | | | | | |
---------------------------------|

----------------------------------
注:本表摘自中央军委〔1993〕13号文件;总参谋部、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1993〕后联字4号文件规定,军衔工资依据本人现军衔进入基
本标准,从衔龄的第二个自然年度起,按照年增资标准(将官15元、校官1
0元、尉官5元)确定军衔工资。

附件2:职务级别工资制工资标准表

单位:元/月
----------------------------------------------------
|标 档| 职 务 工 资 | 级别工资 | | |
| 准 次|-------------------------------|-------|基础|工龄|
|职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级别|工资标准|工资|工资|
|----|---|---|---|---|---|---|---|---|--|----|--|--|
| 主席 | | | | | | | | | | | | |
| 副主席|480|555|630| | | | | |一 |470 |90| |
| 总理 | | | | | | | | |--|----|--|每 |
|----|---|---|---|---|---|---|---|---|二 |425 |90|工 |
| 副主席| | | | | | | | | | | |作 |
|国务委员|400|460|520|580| | | | |--|----|--|一 |
|----|---|---|---|---|---|---|---|---|三 |382 |90|年 |
| 部长 | | | | | | | | |--|----|--|按 |
| 省长 |330|380|430|480|530| | | |四 |340 |90|一 |
|----|---|---|---|---|---|---|---|---|--|----|--|元 |
| 副部长| | | | | | | | |五 |298 |90|发 |
| 副省长|270|315|360|405|450| | | | | | | |
|----|---|---|---|---|---|---|---|---|--|----|--|给 |
| 司长 | | | | | | | | | | | | |
|厅、局长|215|255|295|335|375|415| | |六 |263 |90| |
----------------------------------------------------

---------------------------------------
|标 档| 职 务 工 资 |
| 准 次|-------------------------------|
|职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副司长 | | | | | | | | |
|副厅、局长|175|210|245|280|315|350| | |
|-----|---|---|---|---|---|---|---|---|
| 处 长 | | | | | | | | |
| 县 长 |144|174|204|234|264|294| | |
|-----|---|---|---|---|---|---|---|---|
| 副处长 | | | | | | | | |
| 副县长 |118|143|168|193|218|243| | |
|-----|---|---|---|---|---|---|---|---|
| 科 长 | | | | | | | | |
|主任科员 |96 |116|136|156|176|196|216| |
|-----|---|---|---|---|---|---|---|---|
| 副科长 | | | | | | | | |
|副主任科员|79 |94 |109|124|139|154|169| |
|-----|---|---|---|---|---|---|---|---|
| 科 员 |63 |75 |87 |99 |111|123|135|147|
|-----|---|---|---|---|---|---|---|---|
| 办事员 |50 |60 |70 |80 |90 |100|110|120|
---------------------------------------

--------------
级别工资 | | |
-------|基础|工龄|
级别|工资标准|工资|工资|
--|----|--|--|
| | | |
七 |228 |90| |
--|----|--| |
八 |193 |90| |
--|----|--|每 |
九 |164 |90|工 |
--|----|--|作 |
十 |135 |90|一 |
--|----|--|年 |
十一|111 |90|按 |
--|----|--|一 |
十二|92 |90|元 |
--|----|--|发 |
十三|77 |90|给 |
--|----|--| |
十四|65 |90| |
--|----|--| |
十五|55 |90| |
--------------
注:本表摘自国务院国发〔1993〕79号文件。

附件3:级别确定表

---------------------------------------------
| 正 |工作年限| | | | | |
| 部 |----|-----|------|-------|------|------|
| 级 | 级别 | | | | | |
|---|----|-----|------|-------|------|------|
| 副 |工作年限| | | | | |
| 部 |----|-----|------|-------|------|------|
| 级 | 级别 | | | | | |
|---|----|-----|------|-------|------|------|
|正司 |工作年限| | | | |30年以下 |
|(厅)|----|-----|------|-------|------|------|
| 级 | 级别 | | | | | 七 |
|---|----|-----|------|-------|------|------|
|副司 |工作年限| | | | |30年以下 |
|(厅)|----|-----|------|-------|------|------|
| 级 | 级别 | | | | | 八 |
|---|----|-----|------|-------|------|------|
| 正 |工作年限| | | |25年以下 |26-30年|
| 处 |----|-----|------|-------|------|------|
| 级 | 级别 | | | | 十 | 九 |
|---|----|-----|------|-------|------|------|
| 副 |工作年限| | | 20年以下 |21-25年|26-30年|
| 处 |----|-----|------|-------|------|------|
| 级 | 级别 | | | 十一 | 十 | 九 |
|---|----|-----|------|-------|------|------|
| 正 |工作年限| | | 20年以下 |21-25年|26-30年|
| 科 |----|-----|------|-------|------|------|
| 级 | 级别 | | | 十二 | 十一 | 十 |
|---|----|-----|------|-------|------|------|
| 副 |工作年限| | | 20年以下 |21-25年|26-30年|
| 科 |----|-----|------|-------|------|------|
| 级 | 级别 | | | 十三 | 十二 | 十一 |
|---|----|-----|------|-------|------|------|
| 科 |工作年限| |15年以下 | 16-20年|21-25年|26-30年|
| |----|-----|------|-------|------|------|
| 员 | 级别 | | 十四 | 十三 | 十二 | 十一 |
|---|----|-----|------|-------|------|------|
| 办 |工作年限|10年以下|11-15年| 16-20年|21-25年|26-30年|
| 事 |----|-----|------|-------|------|------|
| 员 | 级别 | 十五 | 十四 | 十三 | 十二 | 十一 |
---------------------------------------------

-------------
40年以下 |41年以上|
------|-----|
四 | 三 |
------|-----|
35年以下 |36年以上|
------|-----|
五 | 四 |
------|-----|
31-35年|36年以上|
------|-----|
六 | 五 |
------|-----|
31-35年|36年以上|
------|-----|
七 | 六 |
------|-----|
31-35年|36年以上|
------|-----|
八 | 七 |
------|-----|
31年以上 | |
------|-----|
八 | |
------|-----|
31年以上 | |
------|-----|
九 | |
------|-----|
31-35年|36年以上|
------|-----|
十 | 九 |
------|-----|
31-35年|36年以上|
------|-----|
十 | 九 |
------|-----|
31年以上 | |
------|-----|
十 | |
-------------
注:本表摘自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3〕85号文件。



1995年7月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转发自治区财政厅民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新政办发〔2008〕59号




关于转发自治区财政厅民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财政厅、民委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6〕18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来源包括:中央下达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自治区财政安排的配套资金。
第四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范围:
(一)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包括修建乡村的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以及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
(二)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
(三)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第五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不得用于下列支出项目:
(一)机构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修建楼、堂、馆、所;
(四)大中型基建项目;
(五)小轿车、手机等交通工具或通讯设备;
(六)其他与本办法第四条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六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县级以上(含县级)民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共同开展项目的组织、论证、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等工作,凡项目涉及政府采购规定的要按有关规定执行。要逐步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
第七条 兴边富民补助资金是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单列的,专门用于支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资金,兴边富民补助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方式,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确认的扶持重点县和扶持期,由县级民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共同逐级集中上报扶持期内的项目,地(州、市)民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县级上报的项目审核后,共同上报自治区民委、财政厅。自治区民委、财政厅根据上报的项目,逐年下达项目和资金。
第八条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是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单列的,是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并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的政策措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实行因素分配法,自治区财政厅、民委根据人口较少民族人口数量、民族聚居村数、地方财力、资金使用效益等因素,由自治区财政厅提出初步方案,会同自治区民委共同下达有关地(州、市)、县(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分配控制数方案。根据下达的资金控制数,县级民委提出初步项目方案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共同组织论证、审核确定,共同逐级上报项目,各地(州、市)民委、财政部门对县级上报的项目审核后,共同上报自治区民委、财政厅。
第九条 自治区民委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初审后,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共同研究确定,共同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共同逐级下达项目计划,项目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厅拨付到各地。
第十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纳入财政扶贫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下达后各地财政、民委要严格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新财扶〔2003〕21号)实行报账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十一条 项目管理费是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各地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库建设、项目管理与培训、项目公示、资金报账管理等方面开支。各地财政、民委不得再从各项目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第十二条 各地财政、民委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以文字和电子文档形式报自治区财政厅、民委。
第十三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公告、公示制度,要进行绩效考评。
第十四条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其项目信息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录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
第十五条 各地财政、民委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接受各级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自治区财政厅、民委将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资金管理使用较好的地(州、市)、县(市)增加其下年度资金规模;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问题的地(州、市)、县(市)视情节轻重对下年度资金规模予以调减。
第十六条 对截留、挪用、骗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各地财政、民委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民委共同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共乌海市委办公厅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人才储备暂行办法》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中共乌海市委办公厅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共乌海市委办公厅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海市人才储备暂行办法》的通知

(乌党办发〔2006〕23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局,市政府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
《乌海市人才储备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乌海市委办公厅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6月19日

乌海市人才储备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工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吸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为加快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储备要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坚持政府运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对大学毕业生采取边储备、边使用、边“消化”、滚动发展的办法,建立人才储备长效机制。
第二章 储备对象
第三条 人才储备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有学士学位)以上学历毕业生,年龄在25周岁以下(含25周岁),硕士研究生和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符合条件的乌海市生源毕业生优先储备。
第三章 储备方式
第四条 人才储备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面向基层、面向企事业单位,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广泛吸纳、储备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储备在人才开发工程中的“蓄水池”和“中转站”作用。
第四章 储备名额
第五条 储备名额。由组织、编制、人事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年度人才储备计划,由市编委会确定当年人才储备单位和名额。
第五章 储备办理程序
第六条 申报人才储备计划。用人单位每年年底提出下一年度储备人才计划(包括岗位、专业、人数、条件等)申请,报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三年内有自然减员等可空出编制的,优先确定储备人才;三年内无空编的,又急需人才,由组织、编制、人事部门在总数内酌情调剂适当人数予以储备。
第七条 研究审定人才储备方案。市人事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各部门、单位人才需求情况,对申请的人才储备计划进行汇总,会同组织、编制等部门提出年度人才储备方案,报市编委会研究审定。
第八条 储备人才选拔。根据储备人才方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各用人单位赴区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级人才市场考核选拔,或在本市采取考试的方式公开选拔。
第九条 正式确定的储备人才,由编制、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章 储备人才待遇
第十条 储备人才在储备期间,享受储备单位正式职工同等条件人员的各种待遇。
第十一条 由市里选派到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储备人才各种待遇,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负担,派遣到社区、农区的储备人才,由各区按事业单位同等人员负担各种待遇。
第七章 储备人才管理与使用
第十二条 储备人才和在编制内聘用人才在管理上一视同仁,用人单位与储备人才签订聘用合同,合同期限3年(其中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人事部门为其办理定级等相关手续。储备期间,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储备资格,不再享受有关待遇,转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合同期满考核合格的,如单位需要,本人愿意,可续签合同,继续储备。
第十三条 将储备人才作为各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有空编的单位,不得新进其他人员,要优先解决储备人才进编制。
第十四条 在人才储备期间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储备人才进行调剂使用。
第十五条 储备人才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制度。
第十六条 储备人才需办理落户手续的,公安部门依据人事部门开具的有关证明办理落户手续。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各区储备人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乌海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到2009年12月31日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