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9:59:48   浏览:94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办法

山东省淄博市人大常委会


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办法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


(1994年9月28日山东省淄博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4年10月13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支配的一种经济类型,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
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类型,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个体、私营经济纳入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指导和管理。
第四条 市、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所辖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行政管理的主管部门。
公安、司法、税务、金融、劳动、卫生、城建、交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个体、私营经济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
第五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私营经济:
(一)农民,城镇待业人员,有身份证、暂住户口和计划生育情况证明的外地人员;
(二)离休、退休、退职、辞职、停薪留职人员;
(三)自谋职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
(四)经所在单位批准的闲置人员;
(五)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
第六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从事商品的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经济活动。
第七条 申请从事个体、私营经济,须持身份证等有关证件,到生产经营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经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后,始得营业。
在贫困地区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到经营所在地工商所办理试经营手续,试经营期为半年。到期具备登记条件的,应当办理营业执照。
第八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申请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定的实行专项审批或许可证的行业,须持专项审批手续或许可证,办理登记注册。其他部门自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和许可证,不作为登记注册的依据。
第九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变更登记注册项目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重新登记。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歇业或破产的,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并进行财产清算,偿还债务。
第十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没收或吊销。
第十一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可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可以依法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可以依法租赁、承包、收买国有、集体企业。
第十二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经批准可以与外商合资、合作办企业,与外贸进出口公司联营或受委托代理开展外贸业务,并可以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在开放口岸、边境进行贸易或到境外经商办企业。
第十三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当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帐簿,申报纳税,不得逃税、偷税、骗税、抗税。
第十四条 凡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货票。
第十五条 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计税工资标准,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比照集体企业办理。
第十六条 烈属、残疾人员和孤寡老人从事个体经营,缴纳税费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减免。
第十七条 私营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所得,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定期减免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技术服务型私营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二年内免征所得税。
第十八条 私营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到福利企业标准的,由民政部门确认,享受福利企业待遇。
第十九条 生产出口创汇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的私营企业,应当及时申请商品商标注册,并对所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
第二十条 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者,或在私营企业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劳动行政部门视为就业。到国有、集体企业工作后,其保险手续予以接转,工龄和投保时限连续计算。
第二十一条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到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其档案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劳动服务机构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农民,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办理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的地方城镇居民户口:
(一)在区县及区县以下小城镇购建住房、经营三年以上的;
(二)个人经营一年缴纳税金五万元以上或合伙经营人均一年缴纳税金四万元以上的。
城镇私营企业中的农村从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转为地方城镇居民户口:
(一)被聘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技师)的;
(二)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工作五年以上或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工作七年以上的;
(三)工作五年以上,由当地公安部门出具户藉证明,被本企业认定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 异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应当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暂住户口,在经营地购建住房经营两年以上的城镇居民,可以申请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外地人员在我市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在办理证照、贷款、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同等对待。
第二十四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新技术,归口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鉴定,对合格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五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申请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可以由所在地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报职称评审部门评定,对合格者发给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
第二十六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当地金融部门开立帐户。
金融部门应当将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列为贷款对象,并可以财产抵押或其他担保方式贷款。
对生产名优产品、出口创汇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家、省、市空白产品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金融部门应当优先给予贷款。
个体劳动者、私营经济组织经人民银行批准,到民政部门登记后,可以成立互助基金会。
第二十七条 私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用于引进先进技术,购买技术专利及单机设备的费用,可以摊入成本。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九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场地或设施,应当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经批准使用的生产经营场地和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拆除或侵占。因城市建设需要,必须拆迁或占用的,应当重新安排生产经营场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为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办理征地、建设施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手续时,所要求的条件和标准与国有、集体企业等同。
第三十一条 对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收费,应当持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据。收费项目、范围和标准,应当严格按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执行。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合法收入和产(商)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或侵占。
第三十二条 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随意改变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经济性质。
第三十三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诈骗、走私贩私;
(二)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
(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短尺少称、掺杂使假;
(四)生产、销售假商品、冒牌商品、劣质商品;
(五)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害人身健康的食品;
(六)生产、销售反动、荒诞、诲淫诲盗的书刊、画片、音像制品;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四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与从业人员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保险和福利待遇;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八)双方议定的其他事项。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完善安全卫生设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必须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教育,进行特种作业培训,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办理工伤保险。
第三十六条 私营企业职工有权组织和参加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必须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节假日制度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禁止雇佣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及其他应得收入;严禁虐待、刁难、污辱劳动者。
第三十七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违反本办法第七、八、九、三十三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依法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扣缴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违反本办法第十三、十四条规定的,由税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补缴税款,并按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责令支付工资报酬与经济补偿、责令赔偿、罚款的处罚;情节严重,确需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的,应当提请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决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城市规划、公安、税务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或其他机关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条的规定,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或侵害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造成经济损失
的,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对行政管理部门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收到处罚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处罚
决定生效。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0月1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公告2010年第14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2010年第14号

  为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组织编写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现予以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土 资 源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商  务  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附件:

目 录

一、总论................................................................................................- 1 -
(一)意义和目的..............................................................................................................- 1 -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
(三)主要范围..................................................................................................................- 2 -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4 -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7 -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8 -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8 -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8 -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8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9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9 -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9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0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0 -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0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1 -
3. 废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 12 -
(五)有色金属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2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2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3 -
3. 废气及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3 -
(六)化学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4 -
1. 磷石膏等化工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4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5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5 -
(七)建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6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6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17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7 -
(八)食品发酵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7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7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8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8 -
(九)纺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9 -
1. 废旧纤维等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9 -
(十)造纸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20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2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20 -
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21 -
(一)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技术........................................................................................- 21 -
(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技术....................................................................- 21 -
(三)废旧橡胶、轮胎再生利用技术............................................................................- 22 -
(四)废纸板和废纸再生利用技术................................................................................- 22 -
(五)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 22 -
(六)废玻璃再生利用技术............................................................................................- 23 -
(七)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3 -
五、其它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24 -
(一)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24 -
(二)生活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5 -
(三)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25 -
六、资源综合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26 -
(一)增值税....................................................................................................................- 26 -
1. 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6号).........................- 26 -
2. 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7号).....................................................- 27 -
3. 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9]148号)..........- 28 -
(二)企业所得税............................................................................................................- 28 -
1. 共生、伴生矿产资源...........................................................................................- 28 -
2. 废水(液)、废气、废渣.....................................................................................- 28 -
3. 再生资源...............................................................................................................- 29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一、总论

(一)意义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
快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资源综合利
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金
投向,为相关单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
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是制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的主要目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方针,加
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选择环境影响严重、产生量大


的废弃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重点突
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形成资源综合利
用产业集群,探索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范围

一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
理利用的技术;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液)、废气、
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的技术;三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
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技术。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适用技术,对伴生天然气进
行回收利用。

(2)推广从石油和天然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3)推广高效井下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

(4)推广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

(5)推广采用不稳定排放硫化氢气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井口
无组织排放的含硫化氢气体。

(6)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7)研发废弃钻井液、井下作业废液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技术。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推广采用不稳定或难采煤层开采技
术、边角煤残采技术。

(2)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

(3)推进煤系铝矾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硅藻土、硫铁矿、
油母页岩和石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4)推进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的产业化,特别是加快具
有井下无人、无设备,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于一体,适用
于煤矿大量的煤柱、建筑物下压煤等呆滞煤量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


和产业化。

(5)研发难选煤、干法选煤和高硫煤综合利用技术。

(6)研发“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及矸石充填采
煤技术;研究提高开采上限技术。

(7)研发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热泵等技术,利用地下热能进行采暖和制冷。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磁铁矿精选作业的磁筛等高效利用技术。

(2)推广含稀土复合矿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3)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4)推进尾矿再选技术及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

(5)研发低品位硫铁矿选矿富集技术。

(6)研发尾矿干堆技术和尾矿高效浓缩工艺及设备。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无废(少废)开采技术

——推广尾砂充填、废石充填、全尾砂膏体充填等充填法采矿
技术。

——推广原地浸出采矿技术。

(2)推广采用大型低品位矿产自然崩落法技术开采。


(3)推广拜耳法用于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矿的选矿。

(4)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5)推广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矿浆电解处理技术及中低品位氧

化锌矿选冶联合处理技术。

(6)推广铜铅锌锡矿细粒、微细粒矿载体浮选技术。

(7)推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伴生金、银等贵金属的综合利用技
术。

(8)推广有色金属硫化――氧化混合矿选矿技术。

(9)推广湿法冶金关键装备应用。

(10)研发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技术。

(11)研发对复杂有色金属矿石选别与富集技术。

(12)研发低品位矿生物提取技术。

(13)研发尾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含金银等多金属矿选矿尾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成分
和非金属矿资源的矿物加工技术。

(2)推广采用复杂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技术。

(3)推广高硫高砷高碳复杂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4)推广浮选富集—炭浸工艺技术等低品位金矿的综合利用技
术。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电解工艺开发稀土镁中间合金技术,综合利用稀


土尾矿。

(2)推广高效低毒高纯氧化铕提取技术。

(3)推进稀土冶炼分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盐湖钾盐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盐湖钾盐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固体难采钾矿溶采技术,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技术。

(2)磷矿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磷矿伴生铁、硫、氟、碘、钒、钛等资源综合回收技
术。

――推广反(双)浮选磷矿降镁技术。

——研发中低品位磷矿、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和窑法直接
利用技术。

(3)硼矿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低品位硼矿选矿技术。

——研发硼铁矿中硼、铁、铀有效分离和回收技术。

(4)研发中低品位萤石综合利用技术。

(5)研发钾长石综合利用技术。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玻璃陶瓷原料非金属矿有效利用技术

――推广硅质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均化开采以及浮选技术。

――推广陶瓷生产采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术产业化。


――推广利用中低品位高岭岩替代叶蜡石生产玻璃纤维技术产
业化。

(2)填料及其它深加工用非金属矿的合理利用技术

――推广利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涂料技术。

――推广温石棉尾矿提取轻质氧化镁及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伟晶岩中石英提纯技术。

(3)推广石灰石矿均化开采配比技术。

(4)推广石英砂岩提纯技术。

(5)研发低品位菱镁矿、滑石、硅藻土、蓝晶石族等非金属矿
选矿综合利用技术。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1)煤矸石发电技术

——推广适合燃烧煤矸石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有条件的
地区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供技术。

——推广炉内石灰脱硫和静电除尘技术。

——研发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锅炉高效除尘、脱硫、灰渣
干法输送、存储及利用技术。

(2)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制砖技术。推广全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非承重空心砖
和清水墙砖技术。

——制水泥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


土配制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技术。

——生产其他建材产品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陶瓷
制品、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技术。

(3)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
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

(4)推广利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合成系列分子
筛等化工产品技术。

(5)推广利用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料技术。

(6)推广煤矸石中极细粒钛铁矿、锐钛矿等杂质的分离技术。

(7)研发利用煤矸石生产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技术,以及
利用煤矸石生产铝系列、铁系列超细粉体的技术。

(8)研发煤矸石提取五氧化二钒及其他稀有元素技术。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混凝、沉淀(或浮升)以及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
处理煤矿矿井水。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进煤层气民用、发电、化工等技术的产业化。

(2)研发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1)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生产水泥、砌块、陶粒等建筑材料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建造水坝、油井平台、道路路基等建筑工
程技术。

——推广粉煤灰制取漂珠、空心微珠、碳等化合物技术。

——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产业化。

——推进粉煤灰造纸及生产岩棉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
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技术。

(2)推广脱硫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
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3)研发脱硫石膏免煅烧制干混砂浆。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灰场冲灰废水封闭式循环利用等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燃煤电厂烟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油气采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砂、污泥、残渣、钻
屑采用固化等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并用于筑路、制造建筑材料、
调剖堵水剂等。

(2)推广石油焦乳化焦浆/油(EGC)代油节能技术。

(3)研发改进缓和湿式氧化(WAO)-间歇式生物反应器(SBR)
处理碱渣联合工艺,形成专有成套技术。


(4)研发污水处理场油泥(包括罐底泥)、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
处理组合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钻井污水、废液综合处理技术,实现闭路循环利用。

(2)推广炼油企业含氢尾气膜法回收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建
设芳烃、加氢尾气膜法回收装置,回收芳烃预加氢精制单元酸性气、
异构化富氢、加氢裂化低分气、柴油加氢低分气中的富含氢气体。

(3)推广采用中和、酸化以及各种精制技术,从石油炼制产生
的酸碱废液、废催化剂中,回收环烷酸、粗酚、碳酸钠、浮选捕集
剂等资源。

(4)研发石油化工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油
田废水替代清水技术。

(5)研发经济有效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氨氮废水
处理技术与回收利用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炼油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气能量
回收技术进行能量回收。

(2)研发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加热炉气、工艺排气及电站排气
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炼钢炉渣回收和磁选粉深加工处理技术。


(2)推广立磨粉磨粒化高炉矿渣技术。

(3)推广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技术。

(4)推广冷轧盐酸再生及铁粉回收技术。

(5)推广钢渣返回烧结,替代石灰作为炼铁厂烧结溶剂技术。

(6)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尘泥压块技术。

(7)推广氧化铁皮回收利用技术。采用直接还原技术制取粉末
冶金用的还原铁粉。

(8)推广含铁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9)推广废钢渣生产磁性材料技术。

(10)研发含锌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11)研发不锈钢和特殊钢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特别是防止
水溶性铬离子浸出的技术。

(12)研发钢铁渣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降解处理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技术。

(2)推广采用“电氧化气浮”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

(3)推广污水深度处理脱盐回用技术。采用抗污染芳香族聚酰
胺反渗透膜,生产高品质的回用水。

(4)推广冷轧含油乳化液膜分离回收技术。

(5)研发矿山酸性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6)研发矿山含硫矿物,As、Pb、Cd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
术。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湖南省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


湖南省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

(2009年11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条例。
风景名胜区由新化县境内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资江风光带、油溪河漂流景区组成,具体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领导,扶持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新化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投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督促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每年向新化县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和娄底市人民政府报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情况。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引导村(居)民增强资源保护意识,按照景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要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娄底市、新化县人民政府规划、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卫生、公安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新化县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经依法批准后公布实施。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突出景区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科学确定旅游设施、文化设施、水利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规模,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

第七条 风景名胜区包括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其具体范围由新化县人民政府依据总体规划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分别设立界碑、界桩,按照景区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保护。

第八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对风景名胜区内梯田、自然灌溉水系、古民居、古树名木、特色岩溶地质遗迹、民俗文化等保护对象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设置保护标志。

第九条 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森林资源。确因林木更新或者新技术推广的需要,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可以适当进行更新、抚育采伐,但不得破坏原有生态体系和景区风貌。

第十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房屋、修路或者进行其他建设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风景名胜区内建(构)筑物的布局、体量和色彩,应当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不得修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工程项目。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保护周围景物、水体、植被、地形地貌不受损害;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场地。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有关规定,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

第十二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烧山、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行为;
(二)炸鱼、毒鱼、电鱼;
(三)在非指定地点扔弃、倾倒、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四)在景观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五)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或者非法采集珍稀野生植物;
(六)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七)损毁标识、标牌、界碑、界桩等公共设施;
(八)其他危害风景名胜资源或者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第十三条 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设宾馆、招待所、饭店、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构)筑物;
(二)采砂、淘金;
(三)烧砖瓦、烧薪炭。

第十四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法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一)设置、张贴广告;
(二)疏浚河道、拦河筑坝、修建码头等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
(三)摆摊设点、照相摄影、游艺娱乐、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 严格保护紫鹊界梯田的原有风貌和自然灌溉体系、灌溉形式,保持稻作农业。不得损毁梯田和水利设施。
在紫鹊界梯田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村(居)民住宅,应当保持传统的建筑结构和外观风貌。

第十六条 严格保护梅山龙宫溶洞内的石笋、石钟乳、鹅管、雾凇等自然岩溶资源,不得敲打、攀折、损毁;不得在溶洞内吸烟、点烛、烧香、用火和储存、使用危险物品;不得破坏溶洞所依附山体的植被。

第十七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法确定风景名胜区内交通、服务等项目的经营者,并与经营者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经营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补偿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风景名胜区内在规划实施前已经建成但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应当逐步改造、迁出或者拆除,并依法予以补偿。
依法征用、征收风景名胜区内的林地及其他用地或者有关建(构)筑物,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并合理安置。

第二十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旅游发展需要,适当安排符合条件的当地村(居)民就业,并采取措施组织村(居)民开发旅游产品,改善当地村(居)民的生活。

第二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游览秩序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主要景点设置规范的标牌、标识,在险要地段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加强景区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景区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摄影、摆摊设点等经营活动的管理,维护经营秩序。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而未经审核、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的,其批准文件无效;造成行政相对人损失的,由审批机关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损毁界碑、界桩等公共设施;
(二)损毁梯田、烧山、烧砖瓦、烧薪炭;
(三)攀折、损毁岩溶景观。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摆摊设点、照相摄影、游艺娱乐、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